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臨界點理論與非線性微分方程的多重解方麵,建立和發展了孤立臨界點∞維Morse理論;以同調類的極小極大原理為基礎,納入這一新的Morse理論,使幾種不同形界點定理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框架,由此發現若幹新的臨界點定理,尤其是成功地運用這一理論研究了Hamilton係統周期軌道、Riemann流形間的調和映射的個數等問題。在自由邊界問題方麵,把一大類數理方程自由邊界問題抽象成帶間斷非線性項的偏微分方程,並發展了集值映射拓撲度和不可微泛函的臨界點理論等工具,成功地研究了油井中的水錐問題、受控熱核裝置中磁麵平衡問題、障礙問題等。
張恭慶 - 簡曆
張恭慶,男,36年5月29日生,漢族,上海市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高等學校數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中心主任。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1988-1999),教育部屬北京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995-2004)以及中國數學會理事長,(1996-1999在其任內成功申辦了在北京召開2002國際數學家大會)。
他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後留校工作。自1959至1978任助教,1978年越級升副教授,1983年升教授,後被評為博士導師。1978年底作為我國第一批赴美訪問學者。曾先後多次到歐美著名大學及研究所訪問與講學。84年被國家遴選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90年被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他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78),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87)--臨界點理論及其應用,三等獎(82)--帶間斷非線性項的微分方程,首屆陳省身數學獎(86),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95),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泛函分析講義(上、下冊),以及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93)--無窮維Morse理論及其在微分方程中的應用;於9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於94年應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鍾報告。他還是多個國際核心刊物的編委。著有:《無窮維Morse理論與多重解》(1993英文),《非線性分析方法》(2005英文)。
他多次連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997-02任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專家顧問組成員,2000-03任天元數學基金領導小組組長。他還是北京市第六--七屆政協委員,全國人大第八、九、十屆人大代表。
張恭慶 - 主要經曆
1959-1978北京大學數學力學係助數;
1978-1982北京大學數學係副教授;
1983- 北京大學數學係教授;
1988-1999北京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
1996-1999中國數學會理事長;
1994- 世界數學家聯盟發展與交流委員會委員;
1993- 教育部屬北京大學數字與應用數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5- 高校數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中心主任;
1998- 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專家顧問組成員;
199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
2000- 數學天元基金領導小組組長;
1986-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2000- 教育部科技季員會數理學部主任;
2000- 中科院數理學部常務委員;
1992- 全國人大代表。
張恭慶 - 學術兼職
下列刊物編委:
《中國科學》,《數學學報》(英文),《數學年刊》(英文)
Analyse Nonlineaire, Institut H. Poincare, (法),
Procedings A, the Royal Society Edinburgh (英),
Intem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World Scientific Press,
Nonlinear Anlaysis, TMA, (美)
Dynamica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美),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美)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美).
叢書編委:Monographs in Mathematics, Birkhauser, (瑞士),
兼職研究員: 2000-2002,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Theoretic Physics (意大利),
兼職教授: 1999-2001,香港科技大學。
張恭慶 - 重大成就
在臨界點理論與非線性微分方程的多重解方麵,係統地建立和發展了孤立臨界點∞維Morse理論;以同調類的極小極大原理為基礎,把許多臨界點定理納入這一新的Morse理論,使幾種不同理論在這裏匯合、交織,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框架,由此發現了好幾個新的重要的臨界點定理,使過去的許多結果的證明大為簡化,所得結論也更為精確,尤其是成功地運用這一理論研究了Hamilton係統周期軌道、Riemann流形間的調和映射的個數等問題。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自由邊界問題方麵,把一大類數理方程自由邊界問題抽象成帶間斷非線性項的偏微分方程,並發展了集值映射拓撲度和不可微泛函的臨界點理論等工具,成功地研究了油井中的水錐問題、受控熱核裝置中磁麵平衡問題、障礙問題等。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由於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在高等職業教育工作中貢獻突出,2007年8月22日,張恭慶榮獲國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張恭慶 - 個人榮譽
1982,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
1986, 陳省身數學獎,
1987,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
1991, 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1993, 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
1994, 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4, 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作45分鍾應邀報告,
1995,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張恭慶 - 主要著作
1. Infinite Dimensional Mors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1985 SMS, les press de I’universite de Montreal, Montreal, Canada,
2. 《臨界點理論及其應用》, 1986, 上海科技出版社,
3.《線性泛函分析講義上(上)》(與林源渠)1987, (下)(與郭攀正)1990, 北京大學出版社。
4.Infinite Dimensional Morse Theory and Multiple Solution Problems, 1993, Birkhauser.
張恭慶 - 從教心得
1.教學工作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麵。教師講課不能光“教書”,必須針對授課對象。了解學生的情況;例如,他們先修過那些課?學現在這門課的目的是什麽?對哪些內容有興趣?下課後了解不同學生聽課的效果,對備下一堂課也很重要。
2.教一門課,要先把這門課在數學中的位置弄清楚,特別是它與哪些數學分支有聯係?是怎樣聯係的?然後決定取舍和重點。教數學不能僅僅滿足於邏輯推理清楚,要講思想,講實質,要通過已知啟發未知,透過典型的例子推測一般結論,要處理好抽象與具體的關係,理論與應用的關係。
3.大學是傳授知識與創造知識的地方,評價大學的教學水平應該包含基礎課和專題課兩個方麵。對基礎課,要強調給學生打好基礎,因此對於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講解要花大功夫,要“少而精”,突出重點;對於最基本的內容要反複強調,要求學生牢牢掌握;對於基本技巧要反複練習,達到熟練。研究生專題課的目的則是把學生引向研究的前沿,教師要為學生鋪平道路。因此選材特別重要。教師必須清晰地了解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哪些是真正實質性的進展?哪些是新的生長點?有哪些未解決而有意義的問題?哪些方法還大有潛力?然後根據學生的基礎,為他們搭好橋,做好鋪墊。考慮到學生們今後的發展空間,選題不能過窄。
張恭慶 - 參考資料
[1] 廈門大學網 http://math.xmu.edu.cn/Article/Index.asp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